新華社西寧10月29日電(記者 何偉)國家投資75億元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以來,三江源地區生態系統結構改善,主要沙區土地沙化速率呈現明顯減緩勢頭,沙漠化面積有所減少。
      三江源地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,總面積39.5萬平方公里,是長江、黃河、瀾滄江的發源地,被譽為“中華水塔”。上世紀90年代以來,由於氣候變暖、超載放牧、鼠蟲害肆虐等因素,三江源地區出現沙漠化趨勢,沙化土地面積一度占源區土地總面積的15.1%。
      青海省三江源辦公室專職副主任李曉南介紹,近8年來,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大力推進,截至今年8月,累計完成投資74億元,沙漠化防治、鼠害防治、退耕還林還草和生態移民等8個項目完成建設任務。目前源區生態環境整體趨於好轉,土地沙化得到有效遏制。
      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塔拉灘總面積443萬畝,過去每年往龍羊峽颳去幾萬噸沙子,是三江源地區受風沙危害最嚴重的區域之一。記者在當地採訪看到,通過植樹種草和人工治沙項目,現在這裡沙生植被生長很好,植被覆蓋度明顯提高,塔拉灘不再“荒涼”。
      來自青海省相關部門的監測數據表明,目前三江源地區各河流控制站年均含沙量每立方米在0.046公斤至4.3公斤之間,與多年平均值相比,直門達站、新寨站、同仁站分別減少了11.4%、60.3%、16.3%。同時,荒漠面積凈減95平方公里,項目區沙化防治點植被覆蓋度由治理前的不到15%增加到了38.2%。
      專家認為,在全球氣候變暖條件下,三江源地區降水增多,土壤水分得到有效補充,植被朝良性態勢發展。加之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的實施,三江源地區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等趨勢減緩,沙漠化面積有所減少。  (原標題:三江源地區生態系統結構改善 沙化面積有所減少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i73siowh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